【资料图】
半月谈评论员 丁静
中高考结束后,旅游业热了起来。
“数万张门票45秒就空”“未来7天全部约满”“地接已沦为抢票机器”……受疫情影响沉寂三年的旅游业,这个暑期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,展现了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态势。然而,当一些游客怀着期待的心情踏上旅途时,却遭遇了景区“预约难”问题。
旅游是拉动经济复苏的“轻骑兵”。文旅部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国内旅游总人次12.16亿,比上年同期增加3.86亿,同比增长46.5%。今年以来,“淄博烧烤”“大唐不夜城”“网红文旅局长”等文旅热点频频火出圈子,给旅游业带来“大流量”,更给消费信心注入“正能量”。暑期叠加几年积累的旅游出行需求,让许多景区的客流短时激增,出现了“预约难”现象。
破解景区“预约难”问题,不仅有助于恢复旅游业健康发展,拉动经济增长,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的现实需要。
一些景点“预约难”既与需求短时间井喷、供给一时难以保障有关,也与破解难题的决心与认识有关。长期以来,一些人把短时客流峰值看作是“非常态”现象,不用下那么大功夫来应对,认为只要过了那个关键时间点,情况自然就会好转。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,但并不是积极主动的姿态。有些事情还是可以改变的。
比如,有的知名景点接待能力本来不小,但因为延续了疫情中的限流措施,接待游客人数下降至低位后尚未恢复;有的优质景区坐拥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,根本不愁客源,无心解决预约难题;有些博物馆,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对预约人数考虑不够……
遇到客流高峰,热门景区如采用一些其他景区试用过的“夜场”“延时”等好做法,“预约难”或许能得到一些缓解。另外,针对大家反映的“把预约放号时间定在每日零时,没考虑游客休息需要”的诉求,应该积极回应。毕竟出去旅游本来就挺辛苦,让大家再在半夜爬起来抢票,确实是一大负担。
值得欣慰的是,这几天,有的地方已经开始积极回应群众诉求。比如,北京市文物局发布通知,要求市属各博物馆适时延长开放时间、开展夜场文化活动,一些“一票难求”的热门场馆也开始适当增加门票投放量或预约名额,以满足群众的参观需求。
解决景区“预约难”问题,也对景区服务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当前,我国旅游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。随着消费升级,人们对旅游的期望从“看山看水看风景”逐渐转向“观文品史、体验生活”,其中折射出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。客流峰值,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创新服务的提醒。一方面,在旅游淡季设计一些有内涵的游览活动、带流量的话题设置,能够吸引游客错峰出行,缓解高峰压力;另一方面,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,让文物在数字和技术中“活起来”,打造优质景点的新业态、新主体、新场景,给游客提供“第二种选择”。优质景区应该匹配优质服务。一些景区、场馆要尽快从疫情限流的状态中“复苏”,回应群众诉求、完善预约机制,把人民群众的“吐槽点”当作改进工作的“着力点”,把行业发展的“痛点”变成创新服务的“起点”。只有在解决“新矛盾”中找到服务的“新增量”,文旅行业才能获得高质量发展,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