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快讯 >> 
【100个视角看昌黎】饺子
来源: 百度新闻      时间:2023-07-08 06:46:57

声明: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,转载需注明出处

饺子


【资料图】

赵家馆饺子

饺子是我比较喜欢吃的食品之一。其中,最大的特点是主食和菜肴合二为一,为懒人提供方便也。

饺子在历史上最早的名字是“娇耳”,这种颇受人欢迎的食品是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。记得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张仲景有句名言:“进则救世,退则救民;不能为良相,亦当为良医。” 张仲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,连年混战,“民弃农业”,都市田庄多成荒野。各地连续暴发瘟疫,尤其是洛阳、南阳、会稽(绍兴)疫情严重。“家家有僵尸之痛,室室有号泣之哀”。那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,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,走到家乡白河岸边,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,耳朵都冻烂了。张仲景回到家,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,架起大锅,在冬至那天开张,向穷人舍药治伤。

张仲景配制的这个方子叫“祛寒娇耳汤”,其做法是用羊肉、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,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,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“娇耳”,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。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,血液通畅,两耳变暖。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,抵御了伤寒,治好了冻耳。

后来,人们称这种食物为“饺耳”“饺子”或“扁食”,以纪念医圣舍药治愈病人的事情。饺子问世,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。原来称谓比较杂乱,或叫“粉角”“扁食”“水角”“饺儿”“水点心”“煮饽饽”等。统称为“饺子”,大概已是清末民初的事了。

俗话说得好,“舒服不如倒着,好吃不如饺子”。由此证明民间对饺子的喜爱程度。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,学的是厨师。各种入门技艺自不必说,但是包饺子是必须要过的门槛儿之一。20世纪70年代咱们的日子还比较清苦,我在的餐厅在县城也是比较大的,县委、县政府的会议,来来往往的客人,都在此处用餐。记得当时用餐标准是一天八角钱,一份饭基本都吃不饱,但是在那样的年代,也算是高标准了。

人少了包饺子算是省事儿的事情,但是人多了包饺子可是一个费劲的事儿。而且,用餐的人如果知道了包饺子,就会多买饭票,有时候一个人要打两份、三份,这样不仅加大我们的工作强度,也会造成后面来的客人吃不上饭。为此,我们的领班想了一个十分奇特的办法:在屉布上剁馅儿。不论是肉还是白菜,不仅剁得碎还要无声无息,这样,客人就不知道我们下顿饭是吃饺子了。现在想起来真是好笑。刀使劲儿大了,屉布破了;劲儿小了,饺子馅儿还连在一起呢。为此,我们不知道挨了老师傅多少贬斥。

我们包饺子也不像咱们家里那样,一个人擀皮,供好几个人包。我们是一个人擀皮只供一个人包,饺子皮不能堆积多了,也不能不够用,而是包饺子的人刚刚一伸手,“啪”的一声,饺子皮正好落在手指边儿。我们管往饺子皮里放馅叫“打馅儿”,每人手里一把竹子皮做的饺子“匙子”,攥在手里不许放手;包出来的饺子必须大小一致,在屉布上摆放疏密得当,蒸出饺子来才不会粘连在一起。

开饭的时候到了,我们打开售饭口,客人们看到吃的是饺子,无不惊讶异常:怎么就一点儿都没有听到剁馅儿的动静呀!我们捂嘴偷着乐。

昌黎县城最著名的饺子馆当属赵家馆了。赵家饺子馆包的圆笼蒸饺,皮薄馅大,香而不腻,水灵可口,是河北省闻名遐迩的地方传统食品。赵家饺子馆的创始人是人称赵老二的赵福元,通常情况下,一两面能包四五个饺子,但他将皮擀得薄又透明,能包到七八个;不少饭店包的饺子馅以肉多油大取胜,他力求水灵味鲜。他坚持精选用料,即使是白菜,也力求帮薄菜甜,采取榨压菜馅,去掉水气,加进海味、肉汤等工艺,使馅鲜美而不腥不腻。1996年8月7日,赵福元年满89岁高寿时仙世。赵家饺子馆的饺子在近些年屡获殊荣,其制作饺子技艺已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(肖沛昀)

文图:100个视角看昌黎编委会

原标题:《【100个视角看昌黎】饺子》

标签: